膜構知識庫

氣承式張拉膜結構介紹


氣承式膜結構(充氣膜結構)是固定膜面周圍邊緣,對膜建筑室內加壓使膜面鼓起至設計空間曲面,保持內外壓差使膜面受壓以確保剛度,從而維持形態(tài)并抵抗荷載。

 

1917年,英國人W.Lanchester提出用鼓風機吹脹膜布作為野戰(zhàn)醫(yī)院的設想,并申請了專利,但當時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,只是一種設想,并沒有成為現實。 

 

1946年,美國人Walter Bird建成第一個充氣膜結構為美國軍方做了一個直徑15m,矢高18.3 m球形多譜勒雷達穹頂(Doppler Radome)(圖1),可以保護雷達不受氣候侵襲,又可讓電波無阻的通過,從而使相隔了29年的專利付諸實用。當時采用以玻璃纖維為基布氯丁二烯橡膠為涂層的膜材。1950~1970年間,大量類似的穹頂相繼在美國、德國建造,最大直徑達到60m。1957年他又將自家的游泳池罩在一個充氣膜結構中,并在美國的雜志上做了詳細的介紹,從而充氣膜結構被世人知曉。

 

1967年第一屆國際充氣結構會議在德國的斯圖加特召開,這無疑給充氣膜結構的發(fā)展注入了興奮劑。隨后各式各樣的充氣膜結構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。 

 

1970年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(EXPO'70,Oska,Japan)上,把膜結構系統地推向世界,開始了剛性結構向柔性結構的轉變,成為膜結構發(fā)展史上的里程碑。由于日本是個多震的國家,且博覽會會址多位于軟土地基,因此展館宜采用自重輕、抗震性能好,施工速度快且形態(tài)各異的膜結構作為臨時展館。由建筑師Davis Brody工程師David  Geiger設計的美國館(The U.S. Pavilion)(圖2),其平面是一個139m×78m的橢圓形充氣膜結構,膜材為聚氯乙烯(PVC)涂層的玻璃纖維織物,無柱大廳的屋面由32根沿對角線交叉布置的鋼索和膜布所覆蓋。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大跨度低輪廓(小矢高)的氣承式膜結構。 

 

1988年,日本在東京后樂園棒球館(圖3)中采用了充氣膜結構,其平面為橢圓形,對角線跨度為204m,屋頂高度達61m,其結構設計與以前的充氣結構沒有太大的區(qū)別,只有采用了雙層膜構造并應用了先進的自動控制技術。但運行費用昂貴,經營者幾乎不堪重負,之后世界各地再也沒有建造大型氣承式公共膜建筑。

 

充氣式膜建筑主要材料為膜和索,與普通膜建筑具有相似性。另外,錨固系統、進出口通道系統、管槽線系統等可按一般鋼結構設計。